编者按
民营经济促进法将自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推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该法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本报今起推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多角度观察资本市场多措并举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最新进展。
● 本报记者 昝秀丽
截至5月13日,今年以来A股市场新增上市公司38家,其中33家为民营企业,占比86.84%;民营企业在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债券312只,总发行量1043.36亿元,同比增长23.46%……股、债市场的最新数据显示,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力度不断加大。
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监管部门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进一步完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多层次市场服务体系,将为民营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资本“活水”精准滴灌
资本市场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A股近三分之二的上市公司为民营企业,其中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约八成公司是民企,新三板约九成是民企。民企再融资、并购重组家数约占全市场的七成。今年以来,A股新增上市公司38家,其中33家为民企,占比86.84%。
“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等,为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民营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说,从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力度、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到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加力破解难点、疏通堵点,提升服务民营经济的质效。
在资本市场支持下,民营上市公司生产经营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活力,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中国上市公司协会5月8日公布,2024年民营上市公司创新活力强劲,整体研发强度4.19%,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荣正集团董事长郑培敏认为,考虑到多数科技型民营企业为轻资产企业,未来,加力支持“硬科技”含量高的民企并购重组,可在提高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并购重组支付工具,鼓励综合运用股份、现金、定向可转债等方式实施并购重组,增加交易弹性。
债券融资同步发力
从丰富科技创新债券产品体系,到完善科技创新债券配套支持机制;从拓宽发行主体,到扩大募集资金使用范围;从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到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加快推进多层次债券市场建设,可进一步拓宽民企直接融资渠道,支持更多优秀民企发展壮大。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3日,今年以来民营企业在交易所债市发行债券312只,总发行量1043.36亿元,同比增长23.46%。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民营企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5月7日,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得到民营企业的积极响应。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包香明5月9日在科技创新债券上线暨集中路演活动上介绍,首批36单科技创新债券已公告发行规模达210亿元,其中民营企业9家,发行规模63亿元。
机构建议,持续拓宽债券融资渠道,通过创新债券品种、优化发行注册流程、完善服务中小微企业制度安排等措施帮助民营企业获得更多融资机会和资金支持。
不断增强制度机制保障
在业内人士看来,多层次资本市场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方面仍有较大发力空间,预计会有更多增量政策举措出台。
支持民营经济融资在立法层面迎来新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将于5月20日起施行。针对民企融资难题,该法在“投资融资促进”专章中作出系统性制度安排,明确“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经济组织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平等获得直接融资”。
“民营经济促进法在保障相关主体权利的同时,还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解决民营企业间接融资依赖度高、直接融资相对较少的金融供给与民企融资需求矛盾,将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深圳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吕成龙说。
支持民营企业“融到资”“融好资”的制度保障也有望进一步增强。证监会近期召开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民营科技企业座谈会指出,尊重市场规律,切实提升资本市场的包容性、适应性,持续增强规则的透明度、可预期性,进一步完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多层次市场服务体系,加力支持优质民营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未来,应进一步优化上市条件,简化审核流程,鼓励更多优质民营企业上市。应推出更多创新债券品种,满足民营企业的多元化融资需求。通过活跃并购重组市场等举措,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整合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
此外,相关部门通过走访民营上市公司,向民营企业家问需问计,有望进一步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和动力。近期上海证监局走访辖区部分民营上市公司,聚焦做优做强民营经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开展交流。上海证监局表示,将用好常态化走访上市公司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包括民营上市公司在内的公司经营发展中的堵点难点,提高施策精准度,为民营企业做优做强提供更有力的资本市场支持。
责任编辑:尉旖涵
绝味食品是萧楠组合里的新面孔,下半年将其加到了腰部股位 ⛺置。kb体育综合平台
对于ChatGPT的出现 ⛔,杜兰表示 ❦,“我们都很紧张,它 ♒对教育、就业都产生了影响,我们原本以为人工智能替代的是重复的 ⚓简单的劳动 ♍,但实际上 ♋,今天它带给我们的替代反而是脑力劳动,尤 ☼其是高收入人群的一些价值可能会被GPT这种智慧涌现所分担”。
本报记者 叶钧 【编辑:孙岩 】